北大科研进展

首页» 北大科研进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2021年度总结会召开

2022年1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2021年度总结会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举行,会议邀请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樊建军、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工部副部长郭琦莅临指导,会议由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张萌教授主持。

8f757e8965704841a5f2e53ad6ae48a6.png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系统总结了2021年度中心的工作,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心联合北大各附属、教学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在数字化、信息化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辅助的医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王宏宇系统介绍了中心在研的科研项目,包括“血管内皮功能指导下治疗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EndoFIND)”“北京血管健康分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BVHS)等。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搭建平台,联合北大各附属及教学医院,联合攻关。目前中心下设免疫相关血管疾病研究专家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学武教授),高血压血管病研究专家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琦玲教授),血管急症专家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伟波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青变教授),静脉血栓栓塞症专家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贾伟教授、刘建龙教授),心血管康复专家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聘任张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务处处长陈新教授为中心副主任。王宏宇在展望2022年工作时提出,推广智慧化血管健康评估指南与适宜技术体系、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如EndoFIND等,以及中心的完善建设将成为重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董尔丹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了主旨报告,演讲主题为“数据驱动的健康科技政策与管理”。他从全球疾病负担概况、健康科技概览、数据驱动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科技政策与管理学研究逐渐从模型驱动转为数据驱动。他指出,我国医学知识积累、核心技术积累仍然不足,与美国、欧盟等尚有差距,并提出了我国应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强国路径。

38ac972a86ba4c608bc6b159e611e3bb.jpg

董尔丹作主旨报告

84feaf0efcdf44a2b1a87bef71f3c67a.jpg

各位专家发言

张萌介绍了“血管内皮功能指导下治疗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EndoFIND)”临床研究项目,该研究旨在通过新的生理及功能性指标、内皮功能及睡眠指标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指导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陈新介绍了“血管结构和功能联合评估对于心脑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北京血管健康分级标准的应用价值研究”,该研究以北京血管健康分级系统(BVHS)为指导思想,以血管本身为评估靶点,探讨血管结构和功能联合评估对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评价BVHS的预测价值并与国内外现有的风险评估系统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该分级标准,制订适合国人的、易于临床应用的风险预测系统。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办公室、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刘金波主治医师介绍了“中国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研究暨新首钢队列研究”,该项目拟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最终建立适合于我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系统。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张学武介绍了免疫相关血管健康研究项目,重点强调免疫反应参与了多种心脏和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该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大动脉炎、ANCA相关小血管炎及白塞病与血管疾病之间的临床研究。

武阳丰在讨论环节中提出,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是极其重要的,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承担临床方法学的设计及临床试验的稽查等。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在研的项目起步很好,需要在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他相信通过目前的临床试验能为我国的慢病管理提供经验。

樊建军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对中心的建设、管理、运行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该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开展了非常好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工作。他希望在将来继续依托北大医学的平台,将中心的建设做好,服务于临床。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科研处袁平处长在总结中指出,我们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不断用实际行动推动血管医学事业发展和壮大,传播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具有开阔的视野及格局,为改变我国面临的慢病负担贡献力量。

93fbba98f51740be9cbfca0cec34fef1.jpg

与会专家合影

信息来源: 北大首钢医院,北京大学新闻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