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副校长在教育部视频会议上发言摘要
2003年5月22日
编者按:教育部于5月22日召开了部分高校防治“非典”科技攻关视频会议。周济部长参加并且做了重要指示。闵维方书记、许智宏校长、林建华副校长和SARS攻关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在会上林建华副校长汇报了北京大学最近SARS攻关研究方向的进展。下面是汇报发言的摘要。
一、 总体情况
四月中下旬开始,北京出现了严重的SARS疫情。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了SARS攻关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组织北大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各基础学科共同进行SARS攻关;公共卫生学院和数学学院参加了国家、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北京大学已经投入了670万元资金用于启动相关项目和实验室建设。初步统计,北大参与SARS攻关的课题组有30个左右,参加攻关的长江学者就有十多位。研究内容包括临床的诊断、治疗方案的评价,病理机制、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和化学各个领域等。病理尸检和疫苗两个项目得到了国家SARS-863攻关的支持,7个项目得到了教育部和基金委的支持。目前,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团结奋战,争取能够为战胜SARS病魔做出贡献。下面汇报北大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初步的成果。
二、研究进展情况
(一)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北大处于抗非典的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北大三家附属医院有2000人次以上的医护人员直接参加防治非典第一线工作,一共救治了770多病人; SARS疫情出现后,北大基础医学院很快建立了病毒和抗体检测方法,并直接为临床服务。
1.利用定量血清PCR进行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可能性),已经完成100例单时相病人检测,阳性率达53%。直接帮助了一线的工作。
2.利用ELISA抗体测定研究病人抗体出现时间,与发病关系,高危人群的隐性感染等问题。已经完成72例病人的系统测试,(166人次),初步结果发现,病人61%阳性,有转阳,持续阳性及始终阳性者,最早阳性出现在病后第8天。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对一线医护人员追踪测定,发现一线无患病的医护人员无一阳性。正在进行对无防护密切接触人群的测定,总结规律。
3.组织临床医生总结临床表现规律,治疗方案。研究特殊症状和现象;总结激素使用和中药应用效果和经验,总结医护人员感染的规律。
4.SARS流行病学。北大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几乎都参加到北京市和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工作中,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也亲临一线。在卫生部、北京市、各区县工作,15个县区,包括领导流调队,协助各级CDC分析疫情,参与卫生防疫的决策,进行SARS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等。直接为北京疫情控制做出了贡献,得到卫生部、北京市和各区县的高度评价。
4.正在进行SAR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白细胞分类测定,细胞因子测定,易感人群研究,外周血免疫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等。
(二)SARS病理机制
在科技部SARS-863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北大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为负责人的病理尸检项目已经启动,专门实验室正在建设中。这将是一个国级的家SARS病理研究基础平台,将对我们国家的病毒研究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各部门和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
(三)病毒、药物筛选平台和研究
生命学院的邓宏魁教授课题组的携带报告基因的假病毒制备已经取得进展,这一方面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提供了研究平台,同时,将对病毒的受体研究打下基础。目前,假病毒正在修正和评价中。
同时,利用邓宏魁教授得到的S1和S2 spike蛋白,化学学院徐筱杰课题组利用固定化酶的方法筛选抗SARS病毒的有效抑制剂。他们发展的亲和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在丙肝药物的研究已经证明是有效的方法。他们已经从一些中草药的粗提物中筛选出一些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的小分子。现在正在准备进行病毒实验。
化学学院来鲁华研究组与其他课题组合作,建立3C-like Proteinase模型和构象运动模型,已经筛选了一些化合物,并正在进行结构优化和化学合成方面的工作。
同时,生命科学院的陈建国、苏晓东,核磁共振中心等课题组也正在进行SARS的诊断、治疗方法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
(四)疫苗研究
北大未名集团下属的科星公司主持和承担的国家SARS-863中的灭活疫苗的研制项目。这次与国家CDC病毒所、医学科学院协作承担这个项目,经过努力,疫苗的研究取得很令人振奋的进展。
(五)SARS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教育部“中国高校SARS攻关网络中心”网上平台已经在5月22日开通。目前已经得到十个学校的部分资料。北大生物信息学中心是欧洲生物信息网络的中国节点,他们已经参与到SARS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当中。
(六)防护
化学学院谢有畅教授研制了一种能够用于空调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目前正在与共公卫生学院一起进行效果检测。可以改进一线医院的医疗和办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