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病毒传染性强,用传统的研究手段研究SARS病毒面临着危险性高,周期长,对实验条件要求苛刻等问题。在这种烈性传染病面前,假病毒技术将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由于假病毒的亲噬性和感染过程与真病毒相同,因此可以模拟病毒感染的早期过程,而且假病毒内携带有报告基因,可以快速方便的进行各种检测和分析,因此假病毒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克隆病毒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于筛选抗病毒药物、测定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效价、评价疫苗免疫的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ARS研究紧急启动项目承担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目前已克隆了SARS病毒的3个主要囊膜蛋白基因(S,M,E),在此基础上已制备了SARS病毒的假型病毒,正在检测SARS假病毒对多种组织来源细胞的侵染能力,以判定所建立的假病毒体系是否成功。同时将进一步分析SARS病毒表面蛋白的变异及中和抗体的交叉反应,筛选抗病毒药物并克隆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
在克隆了SARS病毒的3个主要囊膜蛋白基因的基础上,他们目前已经成功表达了S基因的蛋白。与化学学院徐筱杰教授合作,利用S蛋白筛选了一批小分子化合物及天然产物,获得了几个与S蛋白特异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目前课题组正在利用SARS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体系检测这几种小分子化合物对SARS病毒进入细胞的抑制作用。
为了制备安全高效的SARS疫苗,课题组已将SARS病毒的表面蛋白基因克隆到所在实验室构建的VSV病毒载体中。VSV病毒是一种理想的疫苗载体。它具有许多优点:1)易培养,容易大规模生产;2)高效性,少量的感染性颗粒便能引起显著的免疫应答;3)能引起较强的粘膜免疫反应;4)安全性好,VSV的基因组不会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且很快会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他们目前已扩增VSV重组病毒并进行了动物免疫实验。同时正在构建SARS病毒的小鼠感染疾病模型,此模型的建立将为疫苗的下一步研发打下基础,并且还可以用来研究SARS病毒的体内感染模式和致病分子机理。
(生命科学部 张作文 冯雪莲 闫章才 吕群燕 王昌恩 董尔丹 杜生明)
转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情况交流》(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