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成果显著
“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项目实施以来,不断有新发现和重要进展,许多成果具有国际影响:1.拓展了中国东部大陆深俯冲作用的影响深度和深俯冲陆壳的规模。通过对固相出熔现象的精细矿物学研究,确定大别山-苏鲁地区大陆地壳物质俯冲的深度可达200千米。同时,采用激光拉曼探针方法,在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带内几乎所有种类的区域片麻岩的锆石中,鉴别出柯石英、雯石和硬玉等高压和超高压矿物包裹体,从而证明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带曾作为完整的大陆岩板被整体俯冲到地幔深度。2.中国西部超高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2001年,该项目的西北大学和北京大学研究组分别在阿尔金和西天山获得确切的超高压证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积极响应。2003年国际榴辉岩会议上,中国西部的3个新确认的超高压地体和中国东部的大别山、苏鲁2个已有的超高压地体一起,被国际学术界列入全球22个典型的超高压地体之中。3.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同位素年代学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确定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精确时代,还通过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分别建立了大别山和苏鲁两个地区的超高压岩石的冷却曲线,并进一步证明,郯庐断离西侧的大别山超高压带和东侧的苏鲁超高压带具有完全相同的冷却史,说明它们在曾经是一个统一连续的造山带,在侏罗纪后才被郯庐断裂错开。首次观测到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及其磷灰石具有典型有机碳同位素组成。通过锆石U-Pb定年与O同位素联合示踪,发现了晚元古代“雪球事件”在超高压岩石中的记录。4.提出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碰撞和碰撞后演化的旋转+伸展构造模式。提出了一个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地体抬升或折返的一个“旋转-伸展模型”。上述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来源:《科技日报》 2004年8月31日)
注:该项目的北京大学研究组由地空学院张立飞教授领导,其依托课题为973子项目“大陆深俯冲作用”(北大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