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科学把握21世纪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部署。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对于发挥科学技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的制定工作,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为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为副组长的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得到了科技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创新热情空前高涨。
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严重制约,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地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变,一方面要立足实际,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难题,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支撑力度,实现从资源依赖为主向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要着眼未来,对未来2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超前部署,积极抢占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
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是全面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在国际竞争的格局中,我国既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更多地面临着发达国家占有科技经济优势的巨大压力。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升级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许多重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任务繁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明显存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协同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投入不足且资源分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种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
升。我们必须从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通过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形成我国未来2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丰富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文化环境,依靠自主创新形成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保障。
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是符合科技发展内在规律,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重大决策。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以往,构成新世纪世界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在领域不断拓宽、学科日益丰富的同时,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跨学科领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原始创新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造就着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断引发主导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的变迁,这为后发国家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国家竞争力的整体跃升,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科技强,则经济强;科技兴,则国兴。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高度关注新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深刻变化,纷纷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力争以科技创新的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统筹规划,协调布局,集中一切可能的资源,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跃上新的平台,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是我们迎接新世纪科技发展挑战的重大抉择。
中长期科技规划将是指引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编制了七次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和部署,意义更加重大。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这为我们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导。我们必须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估量当今世界科学重大突破接踵而至、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
坚定不移地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规划的制定,提出未来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战略重点,凝练出一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专项。这次规划不仅要提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也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自由探索的环境,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使更多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尽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要把加快建立新的、适应当今科技创新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规划制定的重要任务,真正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形成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紧密互动、协同创新的良好体制和机制。同时,要把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勇于创新、世界一流的研究开发队伍作为向科技强国目标进军的重要保证,在科技投入和条件支撑体系、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等方面都
要有新的部署,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坚信,通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将为我国未来20年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纲领性文件,在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中树立起一座新的历史丰碑。
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是党和国家集中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智慧,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典范。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启动时强调指出:“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大力协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此次规划的制定工作充分面向全社会、面向海内外,广纳各界智慧。其中仅参与规划战略研究的科技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超过了2000人,包括“两院”院士147人。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更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规划、参与制定,以不同方式为规划的制定贡献智慧。规划在制定的重要阶段,还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三院咨询。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以及重大项目的形成,是全国科技界、经济界广泛参与的结果,在集中全社
会智慧,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方面做出了重要实践。
目前,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已进入尾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善于明辨是非,坚定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投身到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