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日前结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诗?教授、环境学院方精云教授和医学部童坦君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今天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宣布,51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委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沈保根宣布了新当选院士名单。
路甬祥院长介绍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05年增选名额限60名。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科协等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和院士推荐,共产生有效候选人295名。院士们经过充分讨论、全面评审,最终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8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7名,信息技术科学部6名,技术科学部9名。
这次新当选的51名院士隶属于6个部委和2个省区,其中教育部系统21人,中国科学院系统21人,国防科工委系统3人,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总参、北京市各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2人;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年龄58.7岁,其中 60岁(含)以下的24人,占47.1%,50岁(含)以下的13人,占25.5%。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平均年龄最轻的一次。
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07人,平均年龄72.37岁(不含资深院士则为67.75岁),其中60岁(含)以下79人,占11.17%,50岁(含)以下29人,占4.1%。
附:北京大学新当选院士简介
王诗? 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3年生于江苏省盐城市。198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To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等杂志的编委。从事低维拓扑研究。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三维流形中不能提升为有限复叠空间嵌入曲面的
第一个本质浸入曲面的例子,在三维流形中心问题本质Haken猜测的研究引人注目,为几何群论专家所称道。与他人合作,对可几何化流形证明了Thurstou关于复叠度的猜测;证明了几个有限性定理,并给出不可约几何三维流形自同胚的标准型,对三维流形间非零度映射的研究作了重要的推动。在纽结手术方面也有佳作。发现了卫星结上实行循环手术的障碍;与他人合作得到纽结补中本质浸入曲面边界数的有限性定理。
方精云 生态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童坦君 老年基础医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1934年出生于浙江慈溪。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4年生化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世纪70 年代末揭示生物体液存在抑癌活性物质。后主攻衰老分子机理,率先将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系统揭示p16 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发现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在国际上首先证明p16 不通过端粒酶,可影响端粒长度与DNA 修复能力。为观察不同因素对衰老影响,创建了估算人类细胞“年龄”的基因水平生物学指征,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研究,也可检验药物抗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