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校长首先致词并为陈宜瑜院士颁发聘书。许校长高度评价了陈宜瑜院士对北京大学以及我国生态学科发展的贡献。对于陈宜瑜院士能够支持我校生态学科的发展,许校长表达了的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其后,陈宜瑜院士发言。他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地学各学科融合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并表达了加强科学院研究机构同高校合作,促进学科融合发展的愿望。
方精云院士代表生态系的师生发言,对陈宜瑜先生长期以来对北大生态学科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认为陈先生的兼职不仅促进北大生态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生态学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生态学系的陈昌笃教授发言。他以亲身体会阐述了生态学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工程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受聘仪式之后,陈宜瑜院士同生态学系相关老师讨论了生态学科的发展问题。
陈宜瑜院士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944年出生,1964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88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所长,1995年至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4年1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对鲤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了5个新属,30多个新种,倡导并应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鲤形目科间和平鳍鳅科科下类群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在对鱼类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强调生物进化与地球进化同步;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证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以后曾经历过三次急剧上升和相对稳定的交替阶段,并推测了三次隆升的幅度;推动了我国生物地理学从描述向解释发展。研究了泸沽湖和程湖的鱼类区系形成历史,提出了可用于解释云贵高原特定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的进化模式,及边域快速成种的实例,在实践中丰富了进化理论。
他还开创了珍稀濒危动物白鳍豚的研究,推动并组织了我国动物多样性研究的开展。呼吁开展我国淡水渔业结构性调整的研究工作,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了渔业――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在湖北洪湖连续10年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示范研究,减缓了沼泽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参与中国生态网络研究的组织工作,是淡水和海洋水域生态系统联网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陈宜瑜院士曾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专著11部,《鲤形目鱼类系统发育的研究》等9项成果曾获国家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