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科研进展

首页» 北大科研进展

北京大学参与共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项目“子午工程”

5日上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开工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向参加工程建设的各部门表示衷心感谢。国家发改委、中科院、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信息产业部等子午工程共建单位的领导出席开工仪式并先后致辞。开工仪式上,子午工程总经理、空间中心主任吴季汇报了项目开工准备情况。子午工程科技委主任魏奉思院士作了子午工程科学目标介绍。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教授出席了开工仪式,并代表北京大学与其它11家共建单位共同签署了《子午工程数据共享协议》。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和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阴和俊共同为子午工程开工剪彩。

子午工程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部署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的开工是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重要内容。子午工程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纬度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运用地磁()、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30公里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中的地磁场、电场、中高层大气的风场、密度、温度和成分,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空间中的有关参数,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总投资1.67亿元,建设期3年,将建成空间环境监测、数据与通信、研究与预报三大系统。子午工程的建设,可以获取第一手可靠的观测和实验数据,将为我国研究空间环境中灾害性天气的变化规律、预报模式和方法,建立空间环境监测和保障体系奠定重要基础,对于发展空间科学、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子午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共同建设,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为项目法人,牵头负责具体建设工作。北京大学是子午工程共建单位之一,负责承建其中的“电离层高频多普勒接收机系统”和“电离层TEC和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肖佐教授担任子午工程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张东和副教授为北京大学承建项目的主任设计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