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2008年4月24日至25日,“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国家的政府代表、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
“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是由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UNESCAP)、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主办,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丹麦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美国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协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具体承办,并得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可能趋于恶化,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万钢部长在24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致词中指出,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进一步加强了气候变化的科技工作。一是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二是以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加强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三是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启动了“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四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实施了《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截止目前为止,“十一五”已安排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科研经费70亿元人民币,使我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有了明显加强。万钢部长强调指出:气候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严峻,我们对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化,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还存在很多瓶颈,气候友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障碍,为此呼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要加强科技创新,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加强技术转让,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国家发改委解振华副主任介绍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提出旨在加强国际技术转让的“技术转让倡议”。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以及中外政府高级官员、有关国际组织高级代表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演讲,表达了加强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开发、技术扩散和技术转让、推动保护气候国际进程的政治愿意;提出了许多加强气候变化领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论坛还进行了 “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重大技术及国际科技合作”、“资金与市场机制” 等5个分论坛,以及“碳平衡与绿色奥运”主题会议。
总结起来,论坛取得的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提高了国际社会采取积极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
第二、明确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探讨了推动气候友好技术转让的国际机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第四、表达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强烈愿望。
第五、增进了理解和共识,促进了交流与合作。
第六、论坛提高了公众保护气候意识。
科研部相关资源链接请见“节能减排 气候变化”专题:Article_Class.asp?ClassID=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