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由于教育部网上申报系统将于1月20日-2月10日开放,具体申报要求请关注近期科研部网页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2006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项目的通知
教技司[2005]2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大学)、强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根据“十一五”国家创新体系(大学)规划目标,现将2006年度组织申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 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国家及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及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破以传统学科分割为特征的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集成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形成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合理布局,提升高校综合创新能力,为高校更好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 建设目标: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高高校工程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中心遴选的基本原则
1. 充分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高校创新基地的领域和区域布局;有利于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 拟组建的中心要具备良好的科研、人才队伍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条件基础;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基础,具有一定的行业共性技术影响力;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并有建设经费保障。
3. 以“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为重点,统筹考虑少数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的其他高校,注重在西部和东北等地区的规划布局,适当兼顾学校间、领域间的协调,避免与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复建设。
三、2006年度工作安排
1. 2006年的申报工作自本通知下发之日开始,通过网上进行申报。请各申报单位按本通知要求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集中本单位优质资源,突出优势,优先组织成熟度高的基地申报。其中:
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学校直接申报;
其他部门所属高校通过主管部门申报;
地方高校采取省部共建方式进行,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申报。
2. 相关文件下载和网上申报工作请登陆教育部科技司主页。(http://www.dost.moe.edu.cn,网上申报系统将于1月20日-2月10日开放,没有认证证书的单位请同我司计划处联系。联系电话:66096298,电子邮件:jihuachu@moe.edu.cn)。
3. 请你单位将申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数量控制在3项以内。
4. 请于2006年2月11日前完成网上申报工作(有关部门、地方所属高校由相关主管部门填报),并同时将申报中心的名称行文报送我司(无需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具体材料)。
联系人:钱刚、邰忠智联系电话:66097937、66096733-f
电子邮件:gxc7937@moe.edu.cn、zhongzhi@moe.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
邮编:100816
教育部科技司
2005年12月31日
附件:2006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建设领域及项目举例
一、信息电子领域
举例:1、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2、宽带无线接入与自组织网络;3、通信技术;4、语言信息技术;5、系统集成芯片;6、射频识别;7、智能图文处理;8、高性能计算与复杂系统仿真;9、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10、汽车电子;11、网络与信息安全;12、显示技术等
二、生物医药领域
举例:1、现代生物医学;2、农业微生物;3、中药资源;4、纳米药物;5、新型疫苗;6、有机毒物控制;7、数字化诊疗设备等
三、现代农业领域
举例:1、农业工程与信息化;2、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3、现代农业设施;4、农业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5、农业优良品种选育;6、农业施工机械;7、现代林、草业;8、生物质工程;9、中国特色农业资源;10、海水养殖等
四、材料领域
举例:1、工程结构材料安全服役;2、半导体材料;3、发光材料与器件;4、有色金属先进制备;5、先进热处理及表面改性;6、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7、绿色建材;8、海洋材料与防护等
五、制造业领域
举例:1、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2、产品快速开发;3、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4、微纳加工与测试;5、汽车工程;6、先进船舶技术;8、科学分析仪器;9、智能化电器;10、航空航天复杂产品制造等
六、化工轻纺领域
举例:1、产业用纺织品;2、皮革清洁生产技术;3、大型工业反应器;4、绿色化工过程;5、专用化工品;6、功能食品;7、糖业等
七、能源交通领域
1、水利工程与大型结构;2、可再生能源;3、分布式能源系统;4、煤转化技术;5、轨道交通;6、电动车辆与电控部件;7、隧道及地下工程等
八、资源环境领域
举例:1、城市水资源;2、矿产资源高效利用;3、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与安全预警;4、矿山生态修复;5、企业节能与环保;6、防沙治沙等
九、公共安全领域
1、公共安全数字化技术;2、民用核技术应用;3、公共灾害防控;4、城市建设与防灾;5、工程结构安全等
十、服务业领域
举例:1、网络与现代服务;2、教育信息技术;3、广播电视数字化;4、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十一、其他(新型、交叉学科)